师范学院第二届“科学•生命•乡韵”艺术“移动展厅”在一食堂门口展出
学生于湘月的作品
本网讯(记者 王贝心 黄凌庭)5月9日至11日,我校师范学院开展的第二届少年教育家系列活动之“科学•生命•乡韵”艺术创作展分别收到来自该学院学生关于生物细胞模型、电解饱和食盐水原理、预防艾滋病海报以及书法作品共7000多件,并选出优秀作品利用“移动展厅”在一食堂门口展出。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学生们的作品丰富多彩,吸引了往来食堂师生们的驻足观赏。一位参观的女同学说,“我最喜欢的作品是赵建山同学制作的生物细胞模型,用平底锅做底板,红色粘土打底,上面点缀一些或白或黄的'细胞器官’。看起来就像在做西红柿炒蛋,富有生活气息,还让我记住了细胞内部的细节和位置结构。另外看完手绘的艾滋病海报让我对艾滋病了解的更加全面,我会更加注意自身的预防并告诉同学,让大家都了解。”
这次活动的指导老师之一涂老师告诉记者,这次创作实践,就是要让师范生们了解,在他们毕业后来到乡村的实践教学中,如果条件不足,就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想办法动手满足教学所需。
来自公费师范生18103班的于湘月制作的是生物细胞模型,她选用糕点盒作为承载细胞的底座,运用白,粉,黄,蓝色的粘土花费了一天时间才制作完成。在家制作时,她犯了难题,用什么来做底部呢?这时候,见多识广的爸爸告诉她,可以利用家里过年后不要的糖盒。但制作时她发现盒子内部不稳,于是反复实践,最后用大量双面胶和一些辅材解决了这一问题。做完之后弟弟说像蛋糕一样,又漂亮又想吃。通过这次实践,她觉得以后在乡村的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带动小朋友们一起动手制作模型,既可以帮助小朋友理解书本知识,又能提高小朋友的动手能力。
指导制作生物细胞模型的王春燕老师和同学们都有微信等通讯工具的联系。“假期让学生有充实感,获得感,对细胞的立体结构和各种细胞器大小比例有更多的了解,并让大家享受到美的制造过程,是这个活动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负责引导,最主要的是学生自己实践感受。”
公费师范生17102班的宋艳琳寒假在乡下做了关于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因为场地和材料的原因,第一次制作没有成功。乡下的叔叔对这项教育作业很有兴趣“这咋还做不出来咧?”他和宋艳琳讨论了几小时,制定方案,又上网搜索了很多资料发现,可以用笔芯代替石墨做电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她最终观测到了电解的完整过程。“这次实验后我发现了更多问题,要因地制宜,结合生活,施以实践,最后得出的结论才是最适合的。实践过程中学到的新知识,增强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都是我以后乡村教育的宝贵财富。”
电解饱和食盐水指导老师陈章力老师说,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价值原则是创新性原则。要敢于突破常规,用新颖独特的思维去反映新事物和新思想。“科学•生命•乡韵”在于融合贯通。每一个化学实验作品都有相应的教育功能,优秀的作品都能将实验过程用照片的形式进行展示,展现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表达能力。学生以后进入教育行业,面对小朋友就可以从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启发,通过查询科学资料,探讨科学问题,参与科学实践激起小朋友的热情。
师范学院此次“科学•生命•乡韵”的活动之意义正如该院院长唐松林在其办公楼前所书对联:“回归自然点化生命方为教,顿悟众妙修习德才可称学。”(二审 杨静 三审 邵启湖)